为提升辅导员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推动我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4月18日,由学生工作部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以“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化建设实践路径”为主题的第22期辅导员月月沙龙活动在学术交流中心第六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中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任雁副教授做讲座,学生工作部主要干部、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学生科长、团委书记及全校辅导员参加。本次活动由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勇主持。
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李运芝指出,本次沙龙聚焦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化建设,旨在探讨实践路径,分享成功经验,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中北大学任雁副教授从“定位差异化”到“成果可视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围绕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发展进程、建设理路、建设路径、名师工作室申报等,通过其负责的“头雁领航”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际案例,诠释了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道”与“术”,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和灵感启发。
在分组讨论环节,六个小组就抽到的题目进行充分研讨发言。来自不同组别的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其讨论的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认识和观点。
动力学院吕栋老师代表第一组,阐述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贴心就业工作室”。秉承“全周期关怀、精准化服务、一站式便捷”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筑一条自学生入学至毕业,无微不至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工作室创新推行“双导师”制度,即由就业专班辅导员携手校外企业导师,共同为学生奉上“理论筑基+实战演练”的双重助力。
管理学院魏佩云老师代表第二组谈了他们的看法。她讲到了工作室的定位和目标,通过团队构建与活动规划,推动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兼顾专业化与个性化,实现辅导员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转型。
财经学院白婧老师代表第三组,从人员构成到分工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倡导教师们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信息工程学院孙兆亚老师代表第四组,娓娓道来了工作室构建的独到特色与长远规划。阐述了创新活动的多元载体,并细致剖析了评估与改进之道。她着重提及,需巧妙融合新媒体技术和线上平台,以拓宽工作室的影响力边界。
管理学院李媛老师第五组,分享了运用AI技术赋能辅导员工作室的创新建设。她强调,AI赋能辅导员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迭代升级,旨在构建一个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的学生工作生态系统,以科技之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建工学院常晋荣老师代表第六组,分享了辅导员品牌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与难点突破。她着重指出,辅导员品牌化的基石在于定位精准、专业素养深厚、团队建设有力及情感投入真挚。在团队建设层面,辅导员需精心打造高效团队,借由培训、交流及研讨等多元途径,精进专业技艺,优化工作流程和方法,以期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创品牌新篇章。
本次月月沙龙活动,大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化建设实践路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校辅导员搭建了交流研习的桥梁,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