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太原市小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汾东剧场内歌声悠扬。7月12日,第三届中国青少年民歌大会山西选区选拔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民歌展示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200余名选手,呈现了一场非遗民歌的视听盛宴,用青春之声书写山西民歌传承的崭新答卷。
舞台上,稚嫩童声与青春唱腔交织出传承的脉络。《桃花红杏花白》开启艺术启蒙,《人说山西好风光》抒发对家乡旋律的理解,《十二月采花》尽显地域风情。太原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教师肖萍指出,山西民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左权开花调的“花彩衬词”藏着太行风情,太原民歌的“方言唱腔”裹着晋商魂魄,青少年传唱民歌,正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延续。
活动以“三个结合”激活传承活力:传统与现代碰撞,吉他、电子琴改编《歌唱美丽的家乡》等经典,让民歌融入青春节奏;传承与教育联动,《山西非遗民歌少儿教材》进校园,“老艺人进课堂”“青少年走基层”让文化故事扎根心灵;线上与线下共振,抖音“我唱山西民歌”话题挑战,让民歌从舞台走入生活。以摇滚风改编《大红公鸡毛腿腿》,保留方言韵味又添青春活力,获评委“守正创新”的肯定。
山西大学山西民歌传承基地负责人韩敏虎表示,活动将“选拔”与“展示”相融,既为青少年搭建平台,也让老艺人口传心授的技艺薪火相传,推动山西民歌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传统”迈向“时尚”,成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千年歌声在青春演绎中焕彩,传统文脉在创新传承中绵延。
音乐学院/报道
202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