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音乐传薪火,科技赋能启新程|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十三期大学生科技学术讲坛

时间:2025-10-30     来源:音乐学院     阅读0

2025年10月30日,由共青团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二十三期大学生科技学术讲坛在弘艺楼三层小剧场隆重举行。本次讲坛以“非遗音乐传薪火,科技赋能启新程”为主题,旨在探索非遗音乐传承与科技赋能的有机结合。学工部副部长杨永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石建梅、建工学院党总支书记梁启文、动力学院党总支书记史志宏、财经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奋强、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传逸、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温俊双、文化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雅萍以及各学院团委书记、大一年级组长、学生代表和社团代表共100余人共同参加。

微信图片_2025-11-02_165014_660

活动第一项  

音乐学院团委书记郜梦君介绍本次讲坛的主旨。她指出,非遗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却在现代娱乐方式冲击下传承受阻,而科技赋能恰恰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本次讲坛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共同探索非遗音乐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

微信图片_2025-11-02_165018_307

活动第二项

微信图片_20251102165225_149_4

在主题演讲环节,学生们围绕非遗音乐与科技赋能展开深入探讨。任花琳同学代表的小组围绕《非遗音乐——流淌千年的文化回响》展开,带领听众领略了非遗音乐的独特魅力;吴雨宸同学代表的小组通过《VR技术赋能非遗音乐的沉浸式传承路径》展示了VR技术在非遗音乐传承中的应用前景;吕卓妍同学代表的小组借助《科技赋能与唢呐的演奏辅助和教学革新》聚焦于科技如何助力传统乐器的演奏与教学。

活动第三项  

微信图片_2025-11-02_165237_684

太原民歌非遗传承人肖萍,分享了科技赋能三晋遗音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她通过数字化保存、智能化创作和互动化传播等手段,让山西民歌这一非遗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利用高清录音、3D扫描和云存储技术等来构建民歌“基因库”,通过AI算法分析民歌旋律生成伴奏或新曲,以及利用社交媒体和沉浸体验扩大民歌影响力等。

活动第四项 

微信图片_2025-11-02_165241_290

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刘传逸在总结交流中表示,本次讲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非遗音乐传承与科技赋能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当前科技正加速赋能各行各业,音乐学院也可依托这一趋势,借科技拓展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达边界。同时,活动以非遗这一中华文化瑰宝为载体,既能推动优秀文化传承,也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战胜挫折的勇气,而科技元素的融入,也为第二课堂增添了新颖内容,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助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微信图片_2025-11-02_165245_355

此次第二十三期大学生科技学术讲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非遗音乐传承与科技赋能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非遗音乐这一千年文化回响将传得更远、更久,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